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所动态

研究所动态

【琼州大讲堂第三十八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红岩研究员来我校讲学
20190101号  浏览:2688

2018年12月29日下午三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红岩先生在我校实验二楼讲学厅做了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史学》的讲座,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和英国ladbrokes官方网站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张兴吉教授主持。

李红岩研究员首先阐明了这种以政治与社会分期来研究学术发展的思路是以学术与政治的统一性为基础的,注重政治对学术发展的基础性,采取的是社会决定论的观点。然后李先生回顾了中国和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思想的发展变化史:中国是从春秋“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清朝的“汉学”和“西学”、到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列主义”;西方从古典哲学、中世纪宗教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19世纪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并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基本样态,是在上述历史框架内形成的。

 然后,李红岩研先生引用了前人对历史的三个比喻:历史是一条长河,有主流,有支系;历史是一棵大树,有主干,有枝叶;历史是一个人体,有骨骼,有血肉。并借此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史学研究特点:学者们致力于揭示主流、亮出主干和呈现骨骼,是探讨历史理论的问题,即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史学研究特点是支系发达、枝繁叶茂、血肉丰满的史学样态,关注的则是史学理论问题。这个时期的史学研究繁花似锦、成就斐然。同时史学研究出现了研究内容碎片化、研究过程形式化理论思维薄弱化等问题。李先生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70年代以来,受年鉴学派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海登·怀特等西方学者影响,史学研究出现了“诗学转向”,进而关注微观史学研究,即研究宏观历史框架下的微观要素,并试图用要素研究代替了历史的整体研究。就此,李先生提出了树立历史学的公共阐释观、建立中国史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议,注重理性阐释澄明性阐释公度性阐释建构性阐释超越性阐释反思性阐释。

最后,李先生对新时代史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中国学者应将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结合、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史实与理论相结合、思想思辨与考证考辩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是史学话语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学者的任务。中国学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用外国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主讲人简介:

 李红岩,中国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李红岩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其后至中国 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供职于近代史研究所(1990.8- 2006.2)、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6.3-2008.1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08.12-)2000-2002年,李红岩研究员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欧洲历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做访问学者,研究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学史。 

1.jpg

电话:0898-88888888 邮编: 地址:海南师范大学

Copyright ©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