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学。
曹顺庆先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核心人物,开创了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变异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曹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和《文艺争鸣》上接连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引起了学界震动。评论家认为,自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向成熟,而曹先生提出的文论失语症问题被学界各种学术会议上作为主要论题反复评说。二十多年来,曹先生一直致力梳理欧亚非美四洲近20个国家的文论发展,以探究追寻东西方文化生成运作机制和规律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毕22年之力,写成《中外文论史》,此书四卷八篇,计4180页,2014年出版,是中外迄今唯一一本涵盖中外文学理论的史书。此书探本朔源,纵横捭阖,宏微并观、内容富赡、析评精彩,是中国问伦家在国际文论学术界响亮‘发声’之作。在整理中外文论的过程中,曹先生梳理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研究》等重要论文,强调不同文化的“异质性”,开创比较文学变异学。
曹先生此次演讲的题目为《西方文论的中国元素》,下午三点,外语学院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翘首以盼曹老师的莅临,讲座开始,曹先生先破后立,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提法实质上是否定中国古代文论当下生命力和有效性的论断,引入的“科学的”西方理论成为宰制中国文论的元话语,是中国人文化失去自信后,全盘否认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结果。据曹先生的研究,西方文化实际上具有多样性渊源关系,当代西方文学与文论的构成中具有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因素。其实西方文论其实一直在向中国文论、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论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了解西方文论的中国元素,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论的价值。
紧接着,曹先生以清理了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之间的渊源与联系为目标,梳理了数十位近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或诗人的文论思想中的中国元素,这些思想家从开启近现代认识论转向的笛卡尔开始,到莱布尼兹,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9世纪古典主义哲学代表黑格尔、叔本华、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当代思想家德里达、福柯;以及诗人文论家瓦雷里、庞德、瑞恰兹。里面好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曹先生提出观点的同时,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如将叔本华的“意志的客体化”与朱熹的“天人合一”类比 ,认为叔本华的论断关于人的贪婪和痛苦都是因为蕴藏体内的“生命意志”推衍的结果,这一“生命意志”实是朱熹的“人欲”翻版; 再比如从笛卡尔受中国人阴阳调和与转化的二元论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他探索世界本原的方式中,明显有中国宋明理学的“理、气”二元论在其哲学逻辑推演中的痕迹;曹先生还对 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对“无”和“变”的强调、二元互补的思想、世界整体关联性的认识进行了学理上的探究,并把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庄子思想中的解构策略进行了对比;英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庞德受中国文化影响后领导意象主义诗歌运动这广泛为人所知,曹先生引证了庞德中国“表意文字体系”的痴迷, 列举了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的翻译,曹先生肯定了这种努力,称之为成功的“中国文化的他国化”,即立足于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文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符合本民族欣赏习惯的诗歌。曹先生的总结无疑是他一直以来对不同文化在旅行中“变异性”的肯定的一种延续。
在回答问题阶段,曹先生强调了中国文化在汉语文化圈的影响力的问题,回答了增强中国文论世界影响力的路径问题。曹先生说中西文论都是有价值的,可以互相补充,我们要增强我们文化的自信力,他殷殷期望比较文学的各位学子和学者们一起努力,以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创新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opyright ©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22-2025